做饭时有哪几个常见的误区?

发布于 2024-05-18 17:36

现在很多的朋友们有时候,想要让家人吃得更营养更健康些。其实问题不在于吃什么,而在于大家究竟怎么吃。再好的食物,如果加工的方式不对,也会让营养白白流失掉。下面与小编们来看看大家三个做饭时常见的误区吧。

误区一:反复淘米

很多人认为买回来的米不太干净,煮饭前一天就把米泡在水里,煮之前洗了一遍又一遍。这样一来,饭是能放心吃了,可吃下去也没多少营养了。

大米表面所含有的维生素B1是维持心脏、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必需元素。不过,这种维生素是水溶性的,也就是说,如果浸泡时间太长或是反复冲洗,它就会溶在水中,随之流失。

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用凉水淘洗,根据大米的精度来确定淘洗次数。淘洗时以去除大米中的泥沙和粉尘为主,不可使劲揉搓。实验表明,米粒在水中经过一次搓揉淘洗,所含蛋白质会损失4%,脂肪会损失10%,无机盐会损失5%。洗完后应立即下锅蒸煮,不要再用水泡,避免核黄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。

误区二:爆炒青菜

很多人在炒青菜时习惯用大火,但这样做会让青菜中的叶酸大量损失。叶酸一般富含于深绿色的蔬菜中,例如菠菜、菜花、莴苣、油菜、香菜、白菜、花椰菜等。叶酸对造血、增强免疫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,一旦缺乏,会发生严重的贫血。

叶酸还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。在加工菠菜、莴苣、花椰菜等蔬菜时,应该清水洗净后再用刀切,加少量油后用中火快炒。炒熟后不宜久放,一来影响口感,二来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也会流失。

误区三:饭菜煮太烂

很多老人牙口不好,为了方便咀嚼,就把饭菜煮得烂烂的才吃,这样做会丢失很多营养物质,尤其是维生素B12。这种维生素很“怕热”,在加热到100℃三十分钟或120℃十五分钟后,就会被分解。有的老人会因缺乏这种维生素,出现神经异常等症状。

在做饭菜时,要根据具体的食物来把握烹煮的时间。一般来说,蔬菜类食物用时可少些,根茎类、肉类食物用时多些,这样才能做出软硬适中的食物。老人吃硬度适当的食物,不仅可以锻炼咀嚼能力,还能帮助肠胃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。

微微小编上述的三个做饭时的误区您有没有中招呢?小编再次提醒大家:健康营养不在于大家吃的是什么,任何食物都有属于它本身的营养价值。而在于您怎么去吃它,如何加工,怎么做才能不破坏其中的营养。

更多